您当前位置: 首页 律师文集 建筑动态
律师文集
律师文集

建筑攀比“高大全” 设计追求“新奇特”

添加时间:2017年6月4日   来源: 西安建筑工程律师  



昨日,潘祖尧委员作《城市建设中的隐忧》的发言。新华社发


深圳特区报北京3月8日电(特派记者 李舒瑜 甘霖 秦小艳 李萍)千城一面、非洋莫取、各地竞相攀比高大全、献礼工程多……今天下午,全国政协委员潘祖尧在全国政协大会发言中细数国内城市建设存在的种种隐忧,引发委员们的共鸣。5分钟的发言被10多次掌声打断,成为“最火爆”的发言。


城市需要个性和灵性


潘祖尧是香港房屋协会原主席,资深建设师。在题为《城市建设中的隐忧》的发言中,他对国内建筑的“首都效应”特别不理解――“北京建了国家大剧院、鸟巢、水立方等建筑,地方上也照葫芦画瓢,盖了不少剧院、体育馆。钱是花了,效果如何”潘祖尧说,任何建筑,要从本地实际需求出发,不仅技术上要可行,经济上也要合理。现在,各地许多标志性建筑都存在经营成本过大、后续利用困难等问题。


与这种“首都效应”一脉相承的是城市的千城一面。潘祖尧说,到内地城市去看看,感觉每个城市都差不多。“雷同的规划,雷同的建筑,雷同的景观,甚至连楼盘的名称也雷同。”


“不仅如此,各地还竞相攀比高、大、全――你高我比你还高,你大我比你还大,难道不是大跃进思维模式的翻版”对于这些,潘祖尧很痛心――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大家热衷于大拆大建,结果把城市非常需要的个性和灵性给扼杀了。


非洋莫取和假古董都是败笔


从央视新大楼到人民大会堂西侧的国家大剧院,近年来我国建筑中“洋设计”越来越多。许多这样的建筑在潘祖尧眼里“像一个怪物”和“不合时宜”。他说,中外建筑上的差距,往往仅是形式上的差距,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但是近年来,我们对外国人的建筑方案奉若神明,如果外国人做了在国外都不敢用的新、奇、特,就更以为了不得,总认为洋和尚会念经。“1958年我们自己设计的人民大会堂,现在看,也很好嘛!50多年过去了,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自信了”


更让潘祖尧担忧的是各地被破坏的近现代建筑和被不断复制的假古董。他说,对古代建筑,大家脑子里还有根要保护的弦,可是对近现代建筑,却几乎没有保护的概念。10多年来在城市大发展中,不知拆了多少有历史意义的近现代建筑。相反,各地却热衷于造假古董,“中国传统文化城”、“明清一条街”,花样翻新,“这些劳民伤财的假东西又有多少价值”


有关部门应总结经验教训


潘祖尧细数城市建设隐忧还包括:


――城市规划论证不充分、不合理。“就如人们常说的‘规划规划,墙上挂挂’、‘政府换届,规划改样’,无视专家意见‘搞一言堂’等问题并未得到根治,从而犯了不少常识性错误。”


――建筑师缺乏话语权。“大都是谁官大谁说了算,值得注意的是往往还有暗箱操作,导致建筑造价飙升。”


――建筑质量令人忧。据有关资料介绍,内地建筑物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年。被网民戏称为“楼脆脆”、“楼歪歪”就是例证。


――献礼工程、政绩工程、标志性工程仍大量存在,不少建筑缺乏充分的前期论证和准备,匆匆上马。


针对上述种种问题,潘祖尧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集中有关专家学者,建立若干研究小组,总结我国几十年来城市规划建设的经验教训,争取在一年内提出科研报告,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